中国移动健康创新中心发布中国移动健康发展白皮书

2015年11月7日,移动健康创新中心(CCmHI)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移动健康发展白皮书2015》,期望以此为起始点助力中国政策制定者在移动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开发。

五位来自政府、学术、商业、医务和媒体行业的嘉宾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参会人员与项目研究团队齐聚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就报告内容和移动健康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Anushka Patel教授介绍说:“此次报告的目标是从学术角度概览移动健康在中国的开展运用情况以及对中国卫生体系的所发挥的作用。”

CCmHI成立于2014年底,由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非盈利性质的医学研究机构)和美国Qualcomm® “无线关爱”(Wireless Reach™)计划联合创办。CCmHI旨在支持中国社区卫生保健的发展,并为中国移动医疗创新做出贡献。

作为CCmHI开展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检索和评估了中国国内与移动健康相关的科学文献,同时涉及政府、商业以及法律、法规、条例、指南等相关内容。

Anushka Patel教授提到:“随着移动健康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发展报告将每年进行更新,最终将对移动健康在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历了四次的卫生体系改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例如1990年中国人均寿命68岁,而到2014年此数字已增至75.2岁。但是随着不断增长的慢性病负担,我国卫生体系仍在医疗卫生均等化等方面存在挑战。

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所长郑志杰教授表示:“挑战将带来机遇,特别是在这个人们因网络而相互连接、移动基础设施和能力迅速发展的时代。

整个社会欢迎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期待从如移动健康这样的创新技术中受益,特别是生活在资源缺乏的地区的居民。但是我们若想全面发挥移动健康的潜力,首先需要认识到当前体系所存在的障碍和缺陷并努力克服。”

当前我们急需由科学证据支撑的战略方法,以促使移动健康达到加强中国卫生医疗体系并真正为人民健康带来改变的宏伟目标。

我们希望此报告中的分析和建议能力帮助中国政府人员加强政策规划和实践,并将移动健康策略进行推广。”

欲阅读报告全文,请点击此处

Alex Ewing - 收获颇丰的实习经历

Alex Ewing是位来自美国的年轻小伙子,但他与中国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在这里学习,他说着一口不错的中文,他对中国文化很是熟悉,而且,作为北京大学 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的实习生,他更是获得了难得的机会,更全面的去了解中国人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即中国的医疗保健。让我们看看在Alex的 实习期中,他都学到了什么。

良好的沟通: 不可或缺的研究品质

--记长治“学童减盐”项目基线调查

每年暑期将至,正是学生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在享受悠长假期前,他们要先经历复习、考试以及或喜或忧的家长会。与此同时,长治“学童减盐”项目的研究员们更是开足马力,紧张与繁忙程度丝毫不亚于学生们—假期来临之前,他们必须要完成项目的基线调查。

项目研究员张京和实习生马媛在长治现场驻扎近一个月。除了偶尔在微信上现身聊上两句,乔治在北京的员工很少能听到他们的消息。

“很累,遇到很多困难。”在这句话后面,张京还会加上一个难过的表情符号。“我觉得有70%的时间都花在和各种人员的沟通上。”

这样的一句总结也许会打破很多人对医学研究的思维定式。通常,一说起研究,行外人的第一印象都会是那些已经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数字与成果,而对研究项目的进行过程不甚了了,更不用说对慢病研究的了解与体会了。

慢病研究是为找寻一种既经济又快速的改善甚至挽救生命的方法,通过和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才能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卫生政策指南和实践,从而影响政策决策者将最佳证据添加到政策制定中,最终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大的人群收益。

所以既然我们关注于‘人群’,而不是实验室里的东西,那么具备优良的沟通技巧就尤为重要了。良好的沟通对于医学研究,尤其是对慢病研究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良品质。

长治“学童减盐”项目将近40天的大规模基线调查就淋漓展现了沟通的艺术与力量。

步步紧跟
作为山西省地级市,长治拥有超过300万的人口,其中约一半为城市人口。项目在28所城区小学中随机挑选280名约11岁的儿童,并邀请每名学生的2位家庭成员共560名成年人参加该研究。与在农村地区开展的研究相比,在城区开展工作的一大障碍是参与者的依从性不高,且拒绝率较高。“基线调查中,我们要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尤其是要连续收集两个24小时尿样,这是项目的重中之重。而城区人口生活节奏快,家长大都处于事业的顶峰,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和他们约定时间入户调查就变得很困难。收集两个24小时的尿无疑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不变和麻烦。此外,工作与住宅距离远等等,都会影响到取样的时间与质量。”实习生马媛略显无奈地说,“约好了又不在家,或者忘记了,都很平常。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和本地的调查员们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多次确认,随时准备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

消除顾虑
如果说偶尔的“失约”是人之常情,那思想上的顾虑才是最需攻克的堡垒。张京说:“我们在现场调查时,发现一部分参与者很配合,一部分因一些不方便原因直接拒绝,还有一部分在现场表面同意,但等收集尿样时出现180度态度转变。他们觉得我们研究为假,推销药品或给医院做广告为真,纵观目前国内的经济市场现状,有这样的顾虑也可以理解。”他继续说道:“面对这样的受试者,我们必须要秉着非常诚恳的态度,首先要和他们明确我们的调查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告知他们每一项检查的内容,尤其是收集24小时尿的目的和困难程度,同时我们会及时将检查的结果反馈给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且要想得到真实准确的结果克服收集尿液时的困难将是至关重要和意义重大的。当他们了解到我们的调查的确是为了他们的健康,顾虑也会随之消失,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提高。绝大多数受试者只要在你跟他们解释清楚的前提下,配合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两个24小时尿液收集的质量。记得有一户家庭的父亲是一个货车司机,经常在晚上出去拉货,所以当收集第二个24小时尿的时候调查员就扑了个空,眼看着晚上8点,这个收集尿液的时间点已到,调查员很着急,这意味着他的尿液收集很可能失败,调查员还得再跑一趟。这时调查员接到了司机的电话,他已经按照要求在8点将最后一次尿液收集到尿桶里,但可能晚上11点才能回去,他表示会直接将尿液送到长治医学院。调查员非常感动,因为他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拒绝调查,到后来如此热情的配合,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

协调人员
面对280名学生和560名家长,以及不断出现的状况,仅靠张京和马媛是远远不够的。在省级项目负责人冯向先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十几名长治医学院的老师及其他将近40名医学院的学生也参与到研究中。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里,如何协调人员,如何协调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且必须保证质量,也会成为调查的关键因素之一。“问题和矛盾肯定会有的,惰性也会出现,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除了研究中的工作角色,我们还是各个环节的调节剂,是联络线,更是推动力,平衡项目各方,确保其按计划保证质量进行。”张京说,“我们尊敬并感谢每个参与项目的人员,当出现问题时,及时的主动沟通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或批评,或鼓励,或演示,当然遇到棘手的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也必须向领导寻求帮助。面对困难只有主动出击、对症下药,才能又快又好地解决。”

良好的沟通技巧必须通过实践习得,这是经验的积累,具备这样的技能更能使研究项目的开展如虎添翼。在慢病研究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人,需要用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沟通,这对于研究项目是一种重要的品质。长治“学童减盐”项目目前按计划行进过半,我们的研究员也在其中积累经验,获益匪浅,为项目的后半程以及未来的研究做好充足准备。

Norbert Berend教授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合并症

2013年7月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有幸邀请悉尼大学名誉教授,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呼吸研究主管Norbert Berend教授进行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合并症的演讲。

演讲内容与北京目前的环境有关,因为空气污染是COPD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Berend教授在他的演讲中谈到空气污染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COPD的关系。

武阳丰教授特别介绍到Berend教授许多突出学术成就。Berend教授在呼吸道研究中拥有显赫背景,他也在公共卫生领域担任一些行政职务。目前,Berend教授是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George Clinical呼吸研究部的主管。

Berend教授指出,COPD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肌肉无力病症的增加以及一些其他的导致身体衰弱的原因相关联。这些合并症历来被视为共存的医疗条件。然而,它们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导致COPD的致病原因。这些合并症对品质生活、COP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重要影响,也对疾病管理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合并症和COPD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通过全身炎症反应而产生,从而也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案

Berend教授的演讲在出席会议的研究人员激发热烈讨论,其中有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贺倍教授与黄薇教授。学术讨论中我们发掘了许多共同关注的研究兴趣点,我们期望这将开启未来的学术合作。 

George Clinical China总经理Philip Gregory在闭幕词中对Berend教授内容翔实的演讲和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与热烈讨论表示感谢。本次北京健康论坛是乔治健康研究所和George Clinical第一次共同主办,我们希望这将成为未来的合作的基础。

电子健康—蓬勃发展,造福人类

电子健康(eHealth)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医疗卫生实践的统称,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电子健康档案、手机移动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等都属于电子健康的范畴。

5月22日,超过40名的学术界、医疗卫生、政府以及企业界专家聚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参加电子健康与保健创新研讨会。与会者们在此次研讨会上围绕中国的电子健康系统及其未来在医疗卫生创新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度讨论。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博士, 牛津大学乔治医疗保健创新中心低成本医疗技术部门主任的Gari Clifford博士,牛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讲师David Clifton博士,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悉尼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初级保健研究项目主管David Peiris博士在研讨会上就当前的尖端技术和前沿信息进行了主题发言。

各讲者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所属机构的旗舰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主题涵盖了移动健康,平价并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技术,医疗卫生领域的“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障碍。这次研讨会为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业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许立群博士在他的发言中列举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开发的可穿戴小工具“I-Shang”,以及心血管疾病远程监护系统和服务,以此来展现终端对终端的移动健康服务架构。Clifford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如何将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与低成本传感器设计及开源信息设备结合到一起,并在偏远地区提供迅捷、准确的医疗保健支持。

蔡剑教授认为,当前,电子健康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电子健康能够降低医患间的信任成本,提供机会发展社会资本,使患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他们的零散时间,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他们的时间价值。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工作者及专家眼前的道路仍然崎岖。当今的医疗卫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关注弱势群体的Peiris教授表示:“要获得物美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仍旧很难。”

首先,我们要想办法增加电子健康研究的成果,扩大近期所进行的这些研究的规模。中国现存的医疗卫生体系情况甚至更糟:社会、经济壁垒的存在延缓了改革的进程;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引发激烈的争议;系统内部不恰当的合并降低了效率。

为了减轻全球负担,已经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如:重整劳动力,发展拥有技术支撑的循证的医疗保健服务,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段,及开展创新系统策略。但是我们还需要尽快采取更多行动。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健康和新的医疗卫生系统为我们带来的更加光明的未来。

salt

学校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

2024年6月25日,学校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主办,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全球慢性病合作联盟 (GACD)、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中国高血压联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河北、江苏和江西三个项目省,以及秦皇岛、镇江和赣州三个试点城市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负责人共计6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项目于2019年12月启动,2024年6月30日结束。此次会议总结了项目产出和经验,探讨了在更大范围推广项目成果。会议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毛群安在致辞中对项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学校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举措,是健康中国行动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三个专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代表项目中方共同负责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指出,项目探索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的学校减盐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通过面向小学生及家长推广科学、有趣的减盐健康教育课程和配套活动,将学校健康教育和减盐干预相结合,提高儿童和成年人减盐知识及技能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梁晓峰指出,项目在真实世界大规模开展减盐干预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反映了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巨大的公共卫生意义。项目的国际影响也令人瞩目:全球慢病联盟(GACD)将中国的学校减盐项目评选为全球优秀案例,项目牵头单位之一的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办公室因其杰出贡献被世界高血压联盟授予“2024年度优秀机构奖”。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国际事务处副主任Tom Crawley介绍了UKRI在中国的工作重点,特别在医学研究及创新等方面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他对学校减盐健康教育项目所取得的效果印象深刻:不仅孩子食盐摄入量减少25%,家长吃盐也减少了;如果这个策略得以推广,在中国每年可避免约20万人死于中风和心脏病。项目的成功对英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都具有借鉴意义。全球慢性病合作联盟(GACD)首席执行官Morven Roberts指出,GACD在全球范围资助高质量的实施科学研究,通过开展大规模循证研究,向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科学证据。学校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作为GACD资助的优秀推广项目之一,为全球慢性病项目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证据。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部主任李园、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李莉分别介绍了项目方案和实施、项目干预材料开发等情况。项目中方共同负责人、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副所长张普洪介绍了项目产出及效果:项目开发的创新性健康教育系统覆盖了三市308所学校、1644个班级、72498名学生及其家庭,注册率和课程完成率分别高达98.0%和83.5%。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的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和家长的减盐知信行得分相对提高了25%和15%左右。家长24小时尿钠排泄量平均下降了0.4克食盐。赣州市平行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课程的推广可有效降低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1克左右,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2mmHg以上的降幅。结果证明:这一创新平台是一项成体系、效果好、易复制的减盐健康教育举措,建议纳入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惠及更多家庭和人群。

减盐健康教育推广-北京


为感谢各级合作单位对项目乃至全国学校减盐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项目办向积极参与项目各项活动的学校及各市区县疾控中心分别颁发了“学校减盐健康教育项目优秀实践奖”、“学校减盐健康教育突出贡献奖”、“学校减盐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奖”等奖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2024年“世界高血压日”期间,项目地区小学生参加世界高血压联盟举办的全球儿童艺术大赛,连续四年获奖。三市代表也就各地的项目经验和工作亮点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所长董忠、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何凤俊,以及江西省健康促进与烟草控制协会会长万德芝等专家学者,在专家访谈环节围绕项目成果在全国和全球推广、扩大项目影响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中国事务处主任Daniel Brooker期待中英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梁晓峰在总结发言中提出,项目成果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并结合健康中国等平台向全国推广,推动我国中小学及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中国的学校减盐研究和实践经验将向世界推广,为降低全球人群食盐摄入水平,减少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更大贡献。

学校减盐健康教育推广项目为全球慢性病合作联盟(GACD)研究项目,由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与英国卫生与社会保健部(DHSC)通过英国国家健康与保健研究所(NIHR)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