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Sex differen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irculation女性特刊: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存在性别差异

最新研究发现,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在人群中的采纳情况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该研究论文于2月18日发表在心血管界著名期刊《Circulation[i]》2020年度女性特刊“Go Red for Women”上。

这项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研究由北京安贞医院、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和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的研究人员联合主持,分析了2014-2016年间开展的一项全国流行病学成人调查数据。数据来自中国14个城市和25座村庄的共47841位参与者,其中9532人的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ii]处于高危水平(70.5%为女性),5454人已患有心血管疾病(57.2%为女性)。该研究检视了参与者在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性别差异,并量化评估了其与年龄、教育程度、居住、富裕程度等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发现包括:

  •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方面,处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中的女性对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不如男性;
  • 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和男性相比更少服用指南推荐药物;
  • 总体而言,65岁以下的女性获得的心血管病预防性干预措施最少;
  • 农村女性的风险因素控制次于城市女性;
  • 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与受教育程度无关。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中风)分别占全球男女死亡原因的26.6%和27.4%。而在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中,女性(38.9%)和男性(35.5%)的比例更高。对于已患有或处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中的人而言,预防至关重要。使用循证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健康行为控制风险因素——这是全球公认的有效策略,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80%。

在中国,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指南推荐药物使用情况和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均不理想。不仅如此,男性和女性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首次通过性别视角量化中国城乡一级和二级心血管病预防策略采用率,可以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显示,男女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加剧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方面的差距。个人收入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与女性健康状况不佳显著相关。而中国现有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在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控制危险因素方面似乎略显低效。医院专注于治疗急性疾病,却忽略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疾病管理和预防。另外,对于大部分农村人口而言,需要长期服用的降低血压的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没有完全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iii]覆盖,这一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心血管预防在农村和城市人群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

论文作者之一、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预防药物使用不足和风险因素控制不良是全球现象,在低收入国家和农村地区尤为显著。“我们的研究扩展了西方国家先前的数据,证明女性接受指导性治疗的比率较低。对研究中显示出的显著的性别不平等,学界应进行更多深入研究,以了解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缓解方法,这对于中国当前健康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教授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她表示,政府应开展多方面干预措施,如提高患者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全科医生技能,并加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预防’是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之策。我们亟需开展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战略,特别是针对女性人群制定措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她们的健康。”

 


[i] Circulation是由利平科特·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集团(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为美国心脏协会(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出版的学术期刊。其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23.054,在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类别的期刊中排名第二。

[ii] 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是指一个人在10年间患或不患CVD的临床阈值。通常定义为10%。本文根据的是中国ASCVD风险模型做出的评估,为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所推荐。

[iii]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2年6月底覆盖了95%以上约8.12亿目标人口。